中外著名景点介绍.网址

景区介绍

孔庙

坐落在山东曲阜城内的孔庙,是我国的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其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是国家级的重要文化艺术遗产。孔庙南北长1公里多,东西约有200米,占地327亩,周有围墙,四角之上还建有角楼。庙内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甚为雄伟壮丽,可以说曲阜城完全是为了孔庙而建。

孔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阔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辉煌,是我国现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与故宫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两条巨龙,飞腾于云彩之中,两龙之间有一宝珠,故名之曰"二龙戏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气势磅礴。殿内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两侧是颜回、曾参、孔及、孟轲"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大成殿前有一亭子,名为"杏檀",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杏檀设教,弟子三千。

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数量最多。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们视为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宝库。最为珍贵的是22块汉魏六朝石刻。其碑刻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 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 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 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 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 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 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 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代表景点

棂星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 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 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黄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 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 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hóng )道门,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 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奎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因而奎星逐渐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所以奎文阁也称奎星阁、魁星阁、文昌阁等。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 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著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 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 ,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 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5,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 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赑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的大 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 (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wǔ)”,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锳孔 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 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为清雍正皇帝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 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 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栱,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栱。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寝殿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 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每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排列成行,纵横人数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奴隶制等级规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个;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 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历史沿革

肇建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至汉初,已历二百余年。

汉朝时期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祀堕坏,孔庙颓败。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虽然玄学兴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却未受到太大影响。魏文帝“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以居学者。西晋末造,“五胡乱华”,“庙貌荒残”。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大力维修孔庙,首次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后,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庙均得到修葺,但于庙宇形制无改。

隋唐时期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学,孔庙面貌随之改观。隋大业七年(611年)曲阜县令陈叔毅重修孔庙。唐初,朝廷在国都长安的国子监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各一座,且令各州县皆立孔庙。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诏修曲阜孔庙。乾封元年(666年),因旧庙简陋,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改制神宇,对孔庙进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改建。开元七年(719年),兖州刺史韦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孙、褒圣侯孔璲之等又树缭垣以设防。大历八年(773年)兖州刺史孟休鉴、曲阜县令裴有象新建庙门。咸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天平军节度使孔温裕奏请朝廷,献私俸修葺庙宇。唐代的孔庙已初具规模,对庙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时期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国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诏增修庙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诏祭孔庙,用一品礼,庙门列十六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过曲阜拜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次年又颁孔庙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四年,诏令各州皆建孔庙;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宋代对曲阜孔庙增修达七次。建隆元年(960年),诏增修祠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成的孔庙,“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洞开,层阙特起,“回廊复殿,一变维新”。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大理寺丞孔道辅奏言:祖庙卑陋不称,请加修崇,朝廷奏准并遣之以官钱监修孔庙。五年(1021年),孔道辅又请得封禅行殿余材,扩大孔庙旧制。经过扩建的庙宇,前后四进院落,东、中、西三路并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讲学堂。次年,孔道辅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贤堂。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颁御书金字篆书宣圣庙和飞帛书大成殿匾额。此后的元丰、绍圣、政和年间亦曾重修孔庙。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庙学于孔庙东南隅。

金朝时期

此后不久,金兵南侵,“庙宇与书籍俱为灰烬”。但金国上层有远见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完颜宗尧进驻燕京后,戎马未息即建太学,修国子监。天会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县引诣圣庙登杏坛,望殿火奠拜。金国统一北方后,进一步认识到崇儒之重要性。皇统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庙。次年敕行台拨钱一万四千贯,修孔庙圣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钱一万四千五百贯,发南京入作司见材,修完孔庙,创盖大成殿。至皇统九年,大成殿竣工。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羡钱修两庑及齐国公殿。此次维修,规模不大,被毁建筑尚未得到完全复建。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圣公等又组织重建郓国夫人殿。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学的金章宗拨钱76400多缗,大修孔庙。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旧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创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庙扩展到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的前所未有的规模。金代的孔庙,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筑规模扩大,新建大中门、棂星门,且始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槛,檐柱亦改为石质,并刻龙为饰,使孔庙规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庙总共重修四次。

元明清

元、明两代,孔庙重修重建更达数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当时孔庙遭到雷击,大成殿等120余楹建筑化为灰烬。此次重修,总共历时五年,耗银15万两。

清代对孔庙的修建达14次。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又毁于雷电火。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及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调集12个府、州、县令督修,总共用时六年方才完成。

综合统计,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今日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孔庙,1994年并孔府、孔林均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奉祀孔子的庙宇。全国各地保存了许多历朝历代的孔庙,尤其是以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组成结构

孔庙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327.5亩,南北长1120米。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东路为崇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为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全庙共有五殿、一祠、一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门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孔庙内最为著名的建筑有:棂星门、二门、奎文阁、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堂、诗礼堂等。

精品留言留言